事件一
在幼兒園裡,大家要集合去某個地方的時候,為了方便管理,老師會讓小朋友排成一路搭肩膀,統稱"搭火車"。聽說Verona會特定不想搭某位小朋友的肩膀或是不讓某位小朋友搭她的肩膀,我問老師:有其他小朋友像她這樣嗎?
不曉得是出於不好意思還是真的,老師回答:班上有一兩個小
朋友有時候會這樣。
事件二
老師要講故事或示範生活禮儀的時候,會要所有小朋友都靠牆坐著,Verona有時候會留在原地,不會馬上退到牆邊坐好,經過老師勸說後,她終究會跟大家一樣坐好,可是她一開始就是不想。
這些事乍聽之下讓我覺得(不曉得有沒有讓老師覺得?):為什麼Verona沒有跟大家一樣乖乖的聽老師的話?然後我就聯想到以前當老師的時候,每個班上總會有幾個比較講不聽的學生,然後我就沮喪了起來...,我不想要Verona變成老師眼中很高拐或很難搞的學生。
晚上跟LV爸提起這件事,聊一聊之後有了心得:仔細想來,這兩個事件其實是很正常的,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比較喜歡或比較不希歡的人事物吧?只要我們讓V知道,她所做的決定會有什麼樣的結果,選擇權仍然在她;例如:我們可以讓她知道,"如果你不跟XXX搭火車,那以後XXX可能就不會想跟你玩或跟你分享她的東西,這是你想要的嗎?",或是像老師說的,"你不想跟XXX搭火車沒關係,那你可以把手放在背後,然後排到最後一個(間接剝奪她的權利)"。
另外還有一個省思是:為什麼不能不一樣?網路上有很多文章在討論為什麼台灣學生不舉手問問題?因為我們從小被教導成老師/大人說的就是對的,學習跟溝通幾乎都是單向的,問問題或說出自己的想法會被投以異樣眼光或被嚴加斥責,久而久之,"乖乖牌"看似愈來愈多,會思考、有創意的孩子卻愈來愈少。然後最矛盾的是
(以下引用http://www.cmoney.tw/notes/note-detail.aspx?nid=35243):
長大之後,為了找工作,
我們開始寫履歷,卻突然地發現,
要開始去思考「我哪裡不一樣?」
如果過去這麼多的「都一樣」,
又怎麼會突然變成「不一樣呢?」
我以為,如果讓別人「看到你」、「記得你」
那麼就應該從自己的生活中開始,
不要害怕和別人走不一樣的路、做不一樣的事情,
而是應該去思考什麼是對?什麼是錯?
如果為了「充實履歷」去比賽、實習、交換,
豈不就是是為了「不要不一樣嗎?」
不是以上任何一件事情不可以做,
而是為什麼要做?
如果總是抱著「大家都...我沒有怎麼辦?」的心情,
我們永遠不會和別人不一樣。
寫了這麼多不曉得有沒有離題...
Anyway, 為人父母真的是一門很難修的課阿~
LV如果有任何的"不一樣",一定都是來自爸爸的基因。
回覆刪除爸爸昨天才剛推掉一個XX大學教職的機會,很不一樣吧?